鄉民543熱門

搜索

[新奇] papi醬的孩子隨父姓被罵,中國的「冠姓權」是怎麼回事?

[複製鏈接]

凡德賽|發帖時間:2020-5-15 10:00:52 查看:1907|回復:0



本文來源:中新社
微信id:cns2012
作者:袁秀月
這兩天,「冠姓權」一詞又進入公眾視野。
papi醬因為在最新視頻中透露,她的孩子隨父姓,而被網友罵上了熱搜。
有網友認為,papi醬竟然不注重「冠姓權」,她的獨立女性人設都是假的。






而在上個月,也有女性博主發文稱,因為爭取孩子的「冠姓權」失敗,而選擇與丈夫離婚,由此在網上引發大規模討論。
「冠姓權」是什麼?為什麼能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討論?今天我們從姓氏的歷史說起。

姓氏代表著什麼?其實,最早的時候,「姓」與「氏」是兩回事。
「姓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,為制止亂倫、亂婚等現象,氏族實行族外婚制,孩子隨母親居住。姓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後代們所共同擁有的符號標記。
因為最早以女性為本位,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姓都帶有女字旁。如:姬、姜、姒、姚、嬴、姞、妊、媿 、姺、姑等。
而「氏」是從「姓」中衍生的分支,最早姓是女人的尊榮,男人既沒有姓也沒有氏。後來男人有氏,但姓貴而氏賤。
到了父系氏族時期,姓氏的地位反了過來。
天子有姓而無氏,諸侯、卿大夫有姓有氏,平民、奴隸只有名,而無姓無氏。到了周代,姓和氏才開始混淆。
在秦漢時期,姓氏合二為一,平民逐漸也擁有了姓。
有學者表示,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後期,建雛形於奴隸社會,但真正成為一種社會觀念形態則是在封建社會。
女子冠夫姓的由來姓氏從產生時便有貴賤之分,到了封建社會,姓氏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後,其在貴賤、上下、尊卑層面也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規範。例如西漢時期門閥制度興盛,姓氏演變為維護財產和權力的工具之一。
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也表現在姓氏上,進入父系社會後,女性逐漸失去自己的姓氏。
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,出嫁後屬夫氏,可以夫氏為稱,亦可仍以父氏為稱。
在公共場合,女性大多不使用名字,尤其是結婚後,外人大多以夫姓稱呼為「某夫人」,或者是以父姓稱「某氏」,亦或是冠夫姓稱「某某氏」。
  • 這種姓氏制度持續千年,直到近現代才有所鬆動。


民國時期,「民國民法」對婚後婦女姓氏的變更,就曾引起各界激烈討論。
有人希望維持習俗舊制,認為男女的真實平等,不在於區區姓氏問題。
有人提出,出嫁女子從夫姓,入贅男子從妻姓,但對外時得用本人之姓名。
也有人支持女子婚後維持本姓,或者是區別對待,如獨立女性保留姓氏等。
還有人提出激進意見,認為姓氏沒有存在的必要,男女之間也就不存在冠姓之爭了。
基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,「民國民法」仍延續習俗,其第1000條規定:「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;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,但當事人另有訂定者,不在此限。」
也就是說,在約定情形下,婦女可不必冠夫姓。




▲資料圖:首屆泉州姓氏文化花燈展。廖靜 攝
《婚姻法》規定,子女可以隨母姓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,「冠夫姓」也在生活中逐漸消失。
1950年,我國《婚姻法》第十一條就規定,「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。」
至於孩子的姓氏,1980年的《婚姻法》中規定,「子女可以隨父姓,也可以隨母姓。」
我國現行《婚姻法》則改為「子女可以隨父姓,可以隨母姓。」
一字之差,體現了對男女平等以及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尊重。
而據公安部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,最近30年,在姓名中同時使用父姓和母姓的人數快速增長。
1990年底,這一數據為11.8萬。到了2018年底,這一數據增長為110萬。
不過,在實際生活中,孩子隨父姓仍然占據主流。
而近些年來,隨著女性意識的崛起,對於子女「冠姓權」的討論也越來越多,有的甚至還因為「一姓之差」家破人亡。
2015年以來,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,二胎隨母姓的數量也明顯增加。
  • 爭取「冠姓權」有必要嗎?


在今天,「以我之名冠你之姓」似乎不再是浪漫之語,姓氏承載的家族傳承、血緣圖譜也不復以往那樣厚重。
就像有人說的,女性追求「冠姓權」,看似是「兩姓」之爭,實則是「兩性」之爭,是女性對自身權益的維護和自主性的表達。
但爭取「冠姓權」和獨立女性之間似乎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,不是所有爭取「冠姓權」的女性就是獨立女性,或者不爭取的就不是獨立女性。
是不是獨立女性,關鍵看她是否有獨立的人格、獨立的經濟,以及獨有的對人生的追求和對社會的貢獻,不是靠口頭說說就行的。
那些因為別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,或者孩子隨父姓就大肆辱罵的人,追求的恐怕不是「冠姓權」,而是「霸權」。
而且,跟爭取自身的姓名權不同,爭取孩子的「冠姓權」還涉及丈夫,孩子長大後可能也要發表意見。
說實話,這是一個家庭內部的協議,關旁人什麼事呢,對吧?




文章轉載自:chinaqna.com




鄉民都在看


鄉民說什麼
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